Panel 1:殊途同归?—可视分析与数据挖掘分析领域的交融

近年来,在大数据浪潮中,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是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可视分析与传统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帮助人们有效地获取信息和知识,都已经成为科学探索、工程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数据处理和发布手段。一方面,可视分析是以可视化为界面,融合数据挖掘模型与交互输入,开展复杂场景分析;另一方面,数据挖掘领域也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但是由于领域有所差别,可视分析与数据挖掘分析相互之间对于问题的理解有所差异;然而尽管各有所长,但是毫无疑问,数据挖掘与可视分析并非两条平行的技术路线。本论坛旨在讨论,面对具体的应用问题,可视分析与数据挖掘是如何相辅相成、交叉融合,拨开海量数据的迷雾?在应用系统的研发过程,两种技术手段如何找到结合点?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领域专家对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的需求与看法?可视化领域的研究学者如何更好利用数据模型与方法达到得更有效的数据呈现与交互分析?

时间:11月1日 上午
主持人
魏迎梅,国防科技大学

魏迎梅,现任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获军队育才奖银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著有教材或译著9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

嘉宾(以姓氏字母为序)
陈为,浙江大学

陈为,浙江大学教授,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专委会副主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研究兴趣是大数据和医疗人工智能。发表IEEE/ACM 汇刊论文60余篇。出版数据可视化教材5部,专著两部(大数据技术;可视分析)。担任多个国内外期刊编委、多个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主席。







陈伯林,西北工业大学

陈伯林,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中国计算机学院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首批委员,BIBM、IWBBIO、CBC、ICIC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项目,西北工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等多项课题。

目前,他所在的研究领域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计算生物学等,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人类复杂疾病的相关基因识别、癌症动态演化机制分析、动态生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基因组与蛋白质组数据分析、蛋白质复合物的识别、网络数据分析等。已在《Proteomic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BMC Bioinformatics》、《BMC Medical Genom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BioScience》、《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英文版)》、《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BIBM、IWBBIO、ISBRA等国际知名期刊与会议上发表4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也是很多期刊的审稿人。

王长波,华东师范大学

王长波,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10年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一年的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已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近7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担任国际会议VINCI2019、Chinavis2018会议主席,以及TVC、CAVW、JVLC、GM等期刊的审稿专家。曾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申银万国奖教金、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等。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大数据可视分析等。

王鑫,天津大学

王鑫,博士,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导,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大数据专家委员会通讯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言与知识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包括:知识图谱、图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CF-华为数据库创新研究计划”等项目。在IEEE TKDE、IEEE TPDS、ICDE、IJCAI、AAAI、WWW、CIKM、ISWC、《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0多篇。国际会议APWeb-WAIM 2020程序委员会主席、JIST2019程序委员会主席以及WWW、KDD、AAAI、ISWC、DASFAA、WISE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获得APWeb-WAIM2018最佳论文奖、ADMA2019最佳演示论文奖。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系统应用》编委,SCI国际期刊Knowledge-Based Systems责任编委和Big Data Research编委。

吴亚东,四川轻化工大学

吴亚东,教授,博导,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四川省军民融合大数据可视化创新团队负责人。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在法国(2009)、美国(2011)作访问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CCF人机交互专委、CCF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高级会员,CSIG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副秘书长,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主席(2019),CCF YOCSEF成都主席(2016-2017),CCF绵阳主席(2016-2021)。现任四川轻化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从事可视化与人机交互领域科研工作,先后在电子学报、Neurocomputing、Journal of Visualization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Panel2,可视化与艺术的跨界融合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可视化则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交互的可视表达以增强认知的技术。近年来,可视化与艺术、设计领域的跨界融合,已开始产生一些令人兴奋的成果,如数据新闻可视化、文化遗产可视化、故事版编排绘制系统、公共艺术地图、传统手艺可视化等等。本讨论将重点讨论当艺术和设计遇见可视化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碰撞出哪些火花、产生什么新的艺术作品和可视化作品?这种跨界融合又将如何推动两个领域的进步和提升?

时间:11月3日 上午
主持人
苗启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苗启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西安市大数据与视觉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理事、CCF 西安分部主席,CCF YOCSEF主席(2017-2018),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兼常务副秘书长);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协会计算机分委会工程专业认证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计算机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工程星地一体化专家组成员,CCF杰出会员,IEEE Senior Member。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在研和完成核高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2008 /2011/2014年分别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十佳师德标兵”称号,2018年获陕西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近年来,在IEEE TNNLS/TIP/TGRS/TEC/TIST;ICCV、AAAI、IJCAI;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担任ChinaVIS2020大会主席、FG2018、NPC 2016/2020、ICYCSEE 2018、IEEE IEMCE 2015/2019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或组织委员会主席;CCIR2020、CCF BigData2018、HPC China 2016、CCCV 2015程序委员会主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Inspried Computing等国际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先后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2项。

嘉宾
袁晓如,北京大学

袁晓如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与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可视化与可视分析通用基础方法与领域应用系统的研究。高动态范围可视化的工作获2005年IEEE VIS大会最佳应用论文奖,近年来指导团队十余项次在 IEEE VAST 可视分析挑战赛中获奖。应邀数十次担任IEEE VIS, CHI, ChinaVis, EuroVis, IEEE PacificVis等国内外可视化或相关领域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和其他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工作,2017年任IEEE VIS大会论文主席(SciVis)。发起共同创建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担任IEEE TVCG,Journal of Visualization等国内外专业期刊编委。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

张加万,天津大学

张加万,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秘书长、天津市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青海省昆仑学者、昆仑英才、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信息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在可视计算、网络安全可视分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方向,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Siggraph、IEEE TVCG、IEEE TMM、IEEE VIS、CVPR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天津市科技发明二等奖(2018)、三等奖(2008)、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Google Faculty Award(2011)、IBM Faculty Award(2005、2006)、十二届天津青年科技奖(2014)。

李谦升,上海美术学院

李谦升,1983年生于江苏南京,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作室负责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信息设计、数据可视化、交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兼任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会员。

黄志敏,数可视创始人兼CEO

黄志敏,数可视创始人兼CEO,数可视教育公益基金发起人。曾获得十余项国际奖项,与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腾讯等合作发表大量数据新闻作品,主办两届大学生数据新闻比赛及2019、2020数据内容大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