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艺术项目(China VISAP'19)

2019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艺术项目,或China VISAP'19,展示创新艺术作品和研究成果,探索艺术,设计和可视化之间令人兴奋和日益突出的交叉领域。本次艺术项目由艺术展览,学生竞赛,可视化摄影展,艺术可视化专题报告和一系列艺术家讲座共同构成。 China VISAP'19将于7月21日至24日在中国成都举行的2019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会议期间同步进行。 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艺术项目的宗旨是促进艺术家,设计师,技术专家,可视化科学家以及在这些交叉领域工作的从业者之间的新思维,引发讨论及潜在合作。

 

China VISAP'19 艺术项目展册

China VISAP'19 艺术项目展册已发布,请点击查看

 

China VISAP'19 艺术可视化学生竞赛获奖作品

China VISAP'19 艺术可视化学生竞赛获奖作品汇总完毕,请点击查看

China VISAP'19 艺术可视化学生竞赛获奖作品视频汇总完毕,请点击查看

 

艺术项目主题: “共生 —— 数据视野下的人与自然”

本次艺术项目邀请表现人与自然当前关系状态的作品的提交,特别是反映数据可视化如何塑造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看法的作品提交。

古语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自工业革命以来,自然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为了人类利益而存在的商品, 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世界自然资源的走向枯竭和环境的迅速退化。1991至2015年间,中国78%的海岸线在向海洋前进,22%的海岸线在向陆地后退。2019年初,北美出现极寒天气,阿尔卑斯山区多国受暴雪侵袭,澳大利亚出现创纪录的高温和降雨。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世间万物一脉相承,只有当人与自然有着最和谐的关系时,才能维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生态系统。

China VISAP'19邀请艺术家,设计师和研究人员深入调查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数据,思考如何用有效和创新的方式来表现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

2019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艺术展览征稿通知

2019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艺术展览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和研究人员提交与信息可视化、科学可视化、视觉分析等主题相关的艺术设计作品,尤其是那些探讨本次艺术项目主题:共生——数据视野下的人与自然的作品。提交作品将由可视化,媒体艺术和设计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根据作品质量和与今年艺术项目主题的相关性以及与中国可视化领域的相关性进行评估。

本次艺术展览将于2019年7月21日至7月24日在成都与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同步进行,展览将向所有参会者开放。所有参展作品将进入《2019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艺术展览作品集》,精选作品将推荐选登国际及国内可视化的相关杂志特刊。

提交可视化作品形式不限,包括并不限于交互装置、视频、插画、游戏,海报、声音作品、行为艺术、舞蹈等多种形式,具体展览项目包括如下类型:

  • 具有美学感知的可视化作品
  • 具有创造性交互方式的可视化作品
  • 商业智能可视化
  • 媒体可视化
  • 新数据模式的可视化
  • 现场编码流数据
  • 数据语义
  • 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环境和沉浸式可视分析
  • 计算机数字摄影
  • 环境信息显示
  • 故事剧本可视化
  • 设计研究
  • 数据声音化
  • 数字人文可视化

重要时间节点

  •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19年5月24日
  • 通知作品收录时间:2019年6月14日
  • 展览日期:2019年7月21日至24日

往届展览作品

请参阅2018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艺术展览作品集(龙娟娟设计),了解往届入选展览作品的范围。如果您对您的作品是否适合提交给本次艺术展览有疑问,请随时与展览主席联系。

作品提交须知

  • 提交内容包括作者信息,作品名称,完成时间,作品类别,尺寸及作品摘要(100字)。
  • 请提交一份500字以下作品描述文档,具体解释您的作品理念,作品与今年艺术项目主题以及信息可视化、科学可视化或视觉分析的关系, 描述作品的技术细节和在空间及设备方面的安装要求,并提供其它相关信息以便评审专家清楚地了解您的作品。
  • 作品图片需要高清晰度图,文件格式请转为为jpg、png、gif等通用格式。
  • 视频请提供链接,如果需要密码观看,请提供密码。
  • 提交文件大小不超过20兆,如需传送大文件,请改用云存储方式,并在作品描述文档中提供下载链接及密码,以供组委会下载。

China VISAP'19 艺术展览作品提交

如果遇到任何与作品提交相关的问题,请联系ChinaVIS-2019@outlook.com。

真诚期待您提交可视化的设计与艺术作品,与我们共襄盛举。

艺术展览主席

  • 龙娟娟  江南大学
  • 张云琦  四川师范大学
  • 李   君  西南交通大学
2019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艺术可视化学生竞赛征稿通知

艺术可视化竞赛简介

“艺术可视化竞赛”,是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与“艺术展览” 、“艺术可视化专题报告”、“可视化摄影展”共同构成艺术项目,旨在促进中国艺术可视化创作与研究的交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

艺术可视化竞赛指定主题范围,邀请国内外学习艺术、设计及可视化的高校学生,运用自己最擅长的表现手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艺术可视化创作。竞赛设置一系列的奖项,颁发给优秀、新颖的创作作品。

请根据今年艺术项目主题“共生 —— 数据视野下的人与自然”,以人与自然相关数据为内容,用艺术可视化的方法诠释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竞赛对于表现手法不做限定,旨在鼓励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想象和自由创意。艺术可视化作品要求基于真实数据,并提供原始数据片段作为评价参考。作品评估的标准在于参赛队是否能够通过视觉或听觉形式有效表现一个以数据为依据的艺术思想、观点或者概念。

参赛须知

  • 艺术可视化竞赛欢迎国内外普通高等院校的同学踊跃参赛;
  • 参赛者以组队的形式报名,每队参赛者不能超过3人,此外可以有1名指导老师;
  • 每个参赛队设置1名队长,负责相关事宜的沟通;
  • 每个参赛队自拟队名(不得包含粗俗违法词汇)。

作品提交

作品提交方式
  • 报名并获取参赛队伍编号:https://jiandaoyun.com/f/5b88ce77de30572693642aa4
    • 报名信息包括:通讯Email,队名、指导老师、队长及队员姓名、手机号、Email、学校、院系、年级,邮寄地址等。
    • 一个Email只能注册一个参赛队伍,参赛队伍编号唯一,并与通讯Email绑定。
    • 忘记编号可在提交页面根据所填Email查询,请务必记住参赛的通讯Email。
  • 提交作品:https://jiandaoyun.com/f/5b88dc18de3057269364b0f5
    • 提交信息包括:参赛队伍编号、作品名称、作品下载链接(建议百度云)、作品摘要。
    • 每次提交将自动生成作品编号。
    • 如更新作品,请用同一参赛编号再次提交作品即可,以同一参赛编号最后一次提交的同名作品为准。
作品提交内容
  • 作品文件:视频格式作品建议以 *.mp4 / *.mov / *.avi 类型文件进行提交,图像格式作品建议以 *.jpg / *.png 类型文件进行提交,只需提交电子版。
  • 作品说明:1份 .pdf 文件。参赛队伍需对参赛作品作必要的创作解读或解说,包括原始数据的说明,有必要可单独提交原始数据,以便评审专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
特别要求
  • 所有参赛作品不能包含违犯国家法律的内容,不能包含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凡包含以上内容的作品,竞赛委员会有权利取消该作品参赛资格。
  • 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本人或本团队原创,不得包含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内容,如参赛作品引起侵权纠纷,一切侵权责任由参赛者承担。
  • 参赛作者享有参赛作品的版权和著作权,如无特别声明,竞赛委员会有权在大会相关媒介进行宣传、展示、播放。
  • 参赛作品已经提交后,不得更改参赛者及指导老师姓名。
奖项设置
  • 竞赛委员会将根据专家评审结果,按比例评选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
  • 在ChinaVis2019大会上,将为所有获奖参赛队伍颁发获奖证书。
  • 获奖队伍至少有一名队员注册大会并参加颁奖典礼。
重要时间节点
  •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19年5月24日
  • 评审结果公布时间:2019年6月14日
  • 颁奖日期:ChinaVis2019大会期间

艺术竞赛主席

  • 李铁萌  北京邮电大学
  • 曾   真   四川美术学院
  • 侯利业  西安美术学院

联系邮箱:ChinaVisAC@163.com

2019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摄影展:数据之眼

策展

  • 策展人:王  琛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 联合策展人:沈巾力  四川美术学院


从显微镜下的原子结构到浩瀚太空中的星河云团,摄影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我们的认知。今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读图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快捷方式。然而那一张张依照数据生成的图片代表的依然是真实世界的定格吗?此次邀请的艺术家和机构从不同维度,利用摄影和数据的结合,来表明自己的探索。

George Legrady Studio的动态影像隐喻的是个体如何根据社会规范和压力调整他们的行为。李岩利用影像在真实和虚幻间的游离,来呈现个人对于事物的心理认知状态。近年来,纽约时报的新闻编辑室扩大了其视觉叙事部分, 鼓励记者,制图员,摄像师,程序员,插图画家和统计人员之间的合作。展览呈现的两篇文章代表了数据和视觉驱动的媒体报道新趋势。 Peter Ørntoft 的数据来自社会问卷调查,他的作品利用文化元素和摄影来设计可视化图表。曾工作于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Philipp Schmitt的两个作品则是探讨图像识别在人工智能场景中的运用,一个针对AI的创造力潜能,另一个针对AI系统对语意和图片编辑的独特理解。同样是针对人工智能系统,Rodger Luo展现了AI对个人数字身份的误读,以此来提醒我们对未知世界理应保持的警醒。 而Shaoyu Su的作品则结合了摄影测量和历史地形数据,来创造未来化的视觉场景。

大数据和科技将会为艺术带来什么?答案还无从知晓。此次的可视化摄影展呈现的只是沿途的风景。我们能确切知道的是:这仅仅是旅程的开始。”

2019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艺术项目

艺术项目主席

  • 孙效华  同济大学
  • 付志勇  清华大学
  • 徐瑞鸽  雪城大学

艺术展览执行策展人

  • 李高旭  漾独立艺术空间
  • 陆   怡  漾独立艺术空间

艺术项目形象策划

  • 杨田田  西安美术学院
  • 王   琛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 龙娟娟  江南大学

艺术项目合作单位

  • 同济大学
  • 清华大学
  • 美国雪城大学
  • 江南大学
  • 四川师范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四川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 佛卢顿
  • 漾独立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