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王 琛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 联合策展人:沈巾力 四川美术学院
从显微镜下的原子结构到浩瀚太空中的星河云团,摄影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我们的认知。今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读图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快捷方式。然而那一张张依照数据生成的图片代表的依然是真实世界的定格吗?此次邀请的艺术家和机构从不同维度,利用摄影和数据的结合,来表明自己的探索。
George Legrady Studio的动态影像隐喻的是个体如何根据社会规范和压力调整他们的行为。李岩利用影像在真实和虚幻间的游离,来呈现个人对于事物的心理认知状态。近年来,纽约时报的新闻编辑室扩大了其视觉叙事部分, 鼓励记者,制图员,摄像师,程序员,插图画家和统计人员之间的合作。展览呈现的两篇文章代表了数据和视觉驱动的媒体报道新趋势。
Peter Ørntoft 的数据来自社会问卷调查,他的作品利用文化元素和摄影来设计可视化图表。曾工作于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Philipp Schmitt的两个作品则是探讨图像识别在人工智能场景中的运用,一个针对AI的创造力潜能,另一个针对AI系统对语意和图片编辑的独特理解。同样是针对人工智能系统,Rodger Luo展现了AI对个人数字身份的误读,以此来提醒我们对未知世界理应保持的警醒。
而Shaoyu Su的作品则结合了摄影测量和历史地形数据,来创造未来化的视觉场景。
大数据和科技将会为艺术带来什么?答案还无从知晓。此次的可视化摄影展呈现的只是沿途的风景。我们能确切知道的是:这仅仅是旅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