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el 1: 国际可视化发展现状与机遇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视化技术越来越多的被人们用于理解和分析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奥秘。近几年,世界各国在可视化领域都有大量投入,积极构建可视化生态圈。在这个专题讨论中,我们旨在讨论世界各国(美国、法国、德国以及中国等)在可视化生态圈中的经费投入、科研体系、应用开发、教学设计等各多个方面的发展现状、主要挑战以及未来展趋势,并探讨中国在构建可视化生态圈中如何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教训。

Panel 主持人:

     袁晓如,北京大学 研究员
     袁晓如, 研究员,现任职于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中心副主任。在高维数据、时空轨迹、社会媒体、网络安全数据、复杂流场数据等可视化与可视分析领域开展了系统的工作,发展了一系列多维、时空数据交互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关于高动态范围可视化的工作获得2005年 IEEE Visualization大会最佳应用论文奖。多次IEEE VAST Challenge 竞赛获奖。担任IEEE VIS,EuroVis, IEEE PacificVis等国际可视化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论文主席等工作。共同创建ChinaVis大会。更多信息参见 http://vis.pku.edu.cn/wiki

Panel 专家:

     James Foley,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 教授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美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计算机图形教学之父”,ACM SIGGRAPH 和ACM SIGCHI两大领域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Jean-Daniel Fekete,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 资深研究员
     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 资深研究员,可视化团队AVIZ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在IEEE TVCG、InfoVis、ACM CHI等国际会议和刊物发表论文 150 余篇, 担任IEEE Infovis、EuroVis等多个可视化领域顶级会议指导委员会成员,曾任IEEE VIS 2014大会主席,IEEE TVCG编委。


     Oliver Deussen,德国康斯坦因大学(Univ. Konstanz) 教授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 2014年入选外国专家千人计划项目。曾担任欧洲图形学会EUROGRAPHICS副主席,欧洲图形学会刊Computer Graphics Forum主编。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复杂场景建模、非真实感渲染、几何处理、信息可视化等。由于其在数字植物建模方面的贡献,2014年荣获奥斯卡科学技术成果提名。


     陈宝权,山东大学 教授
     山东大学计算科学与技术学院与软件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入选973项目“城市大数据计算理论与方法”首席科学家。现任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TOG)编委,任SIGGRAPH ASIA 2014会议主席、SIGGRAPH ASIA指导委员会委员、和IEEE VIS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IEEE 可视化会议 2005年主席和 2004 年程序委员会主席。


Panel 2: 科学可视化的危机和挑战

科学可视化起源于高性能计算对数据处理的需求,是可视化领域发展最早的方向,但是近年来科学可视化却呈现衰退之势。特别在我国,我们的高性能计算机已连续8次夺得top500排名第一,我国的高性能计算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但是,与之密切相关的科学可视化发展却相对缓慢。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讨论科学可视化发展的前沿、高性能计算对科学可视化的需求、目前科学可视化存在的危机和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我国科学可视化发展的方向与机遇。

Panel 主持人:

     陈莉,清华大学 副教授
     陈莉, 1997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2000年--2006年先后在日本著名的信息科学研究所日本高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及东京大学作研究员,从事大规模数据实时并行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和软件开发,作为骨干参与了三个日本文部省重大资助研究项目,研发的并行可视化软件在日本的超级计算机上使用。2007年回国后至今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学与可视化研究所工作,从事数据可视化、图像处理、并行算法、CAE软件研发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863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中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Computer Aided Design》、《Parallel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七十多篇。

Panel 专家:

     李思昆,国防科技大学 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技术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银河系列计算机咨询专家,军队杰出高级技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数字系统CAD与SOC设计方法学。曾担任研制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的CAD/CAT主任设计师,主持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计算机CAD系统以及多种EDA工具,取得了显著应用效益。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十多项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军队教学优秀奖银奖1项。


     莫则尧,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研究员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物院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全国高性能计算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紧密围绕武器物理和惯性约束聚变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实现了将数值模拟从串行计算提升到数千至数万个处理器核的大规模计算,将并行计算能力提升了1000倍以上;研制了并行自适应结构网格支撑软件框架 JASMIN,支撑了20多个应用软件和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协调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获于敏数理科学奖、中国科学求是杰出青年奖和冯康科学计算奖,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魏志强,中国海洋大学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保密学院执行院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主任。一直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和大数据科学方面的研究。以访问学者身份分别于2006-2007年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于2014-2015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交流。目前,在相关领域重要国际期刊、会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已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项。


     袁晓如,北京大学 研究员
     袁晓如, 研究员,现任职于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中心副主任。在高维数据、时空轨迹、社会媒体、网络安全数据、复杂流场数据等可视化与可视分析领域开展了系统的工作,发展了一系列多维、时空数据交互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关于高动态范围可视化的工作获得2005年 IEEE Visualization大会最佳应用论文奖。多次IEEE VAST Challenge 竞赛获奖。担任IEEE VIS,EuroVis, IEEE PacificVis等国际可视化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论文主席等工作。共同创建ChinaVis大会。更多信息参见 http://vis.pku.edu.cn/wiki


     单桂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先进交互式技术与应用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人机交互技术。主持包括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课题、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中科院信息化专项子课题,及中科院与中移动战略合作项目、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专题研究,近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Panel 3: 青年可视化学者成长之路

当今大数据时代,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以其将人机智能有机融合的优势,开始成为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已经或正在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然而青年可视化学者如何尽快成长成才,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本专题讨论中,我们旨在讨论如何开展可视化创新工作、如何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点、如何评价一项可视化工作的贡献度和创新性、如何撰写可视化高水平论文,科技项目和人才计划的申报、国内外研究环境的对比、国际交流与合作、科研团队与平台等影响青年学者成长的问题。本专题将邀请一些优秀青年可视化学者来分享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Panel 主持人:

     陈谊,北京工商大学 教授
     陈谊现任职于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食品安全大数据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食品安全数据分析等。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Visualization、Visual Computer、软件学报等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公开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软件著作权6项,2016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特等奖。多次担任PacificVis、ChinaVis、ChinaVR、ChinaLDVA等著名可视化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和审稿人,更多信息请见http://cie.btbu.edu.cn/szdw/xb/jsjx/39484.htm

Panel 专家:

     曹楠,同济大学 教授
     曹楠,中组部青年千人,同济大学教授、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创始人及主任。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累计在IBM研究院工作近10年,曾获得 “IBM 全球杰出技术成就奖”、“IBM 研究成果奖”、“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杰出博士生研究奖”、“微软全球最有价值专家” 等奖项与称号。在信息可视化、可视化分析、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等相关领域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申请专利近40项,获2016年度 ACM IUI最佳论文奖,及2014年度 IEEE VAST最佳论文提名奖等国际会议论文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可视化及分析。技术成果主要应用在信息安全、医疗信息、城市计算、工业4.0等领域。曾担任 IEEE VAST, EuroVis, AAAI, IJCAI 等重要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及 IEEE TMM,ACM TIST, ACM TIIS 等重要学术期刊客座编委。


     汪云海,山东大学 副教授
     汪云海,山东大学预聘制副教授,现任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方向为可视化与计算机图形学,在三维形状分析与自动可视化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第一作者在ACM Trans. On Graphics、 ACM SIGGRAPH (Asia)、IEEE Trans. on Visualization、IEEE VIS等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和国家重点研究计划一项。2015年入选深圳市孔雀计划。更多信息见:http://irc.cs.sdu.edu.cn/~yunhai/


     毕重科,天津大学 讲师
     毕重科,现任职于天津大学软件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可视化,高性能计算。2012年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加入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承担的三次获得top500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K Computer的研发。作为基于K Computer的可视分析系统(Heterogeneously Integrated Visualization Environment-HIVE)课题组的成员,主要承担原位可视分析的研发工作。在日本工作期间,主持并完成日本国家级基金项目(新领域创成项目)一项,参与完成多项日本重大基金项目。在可视化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相关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担任EuroVis,IEEE PacificVis, ChinaVis,HPC China,International AICS Symposiu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和审稿人。


     孙国道,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校聘副教授
     孙国道,201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求学期间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展开访问和交流,曾获得微软亚洲研究院“明日之星”等称号。从事大数据挖掘、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方面的研究,在可视化领域相关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包括IEEE TVCG、IEEE VIS、IEEE TMM、ACM TIST等,并担任IEEE Pacific VIS、VINCI、ChinaVis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和多个国内外著名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更多信息请见:http://godoorsun.org/


     陶钧,美国圣母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博士后研究员
     陶钧,圣母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软件所访问学者。于2015年获得密歇根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科学可视化,尤其是信息论,优化方法,和交互探索方法在流场可视化方面的应用;以及对图像数据集和网络的可视分析和探索。其于2015年获得密歇根理工大学的Dean's Award for Outstanding Scholarship以及Finishing Fellowship,于2013年获得IS&T/SPIE VDA会议的最佳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