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

数据可视化科普展




202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

2023科普视频参赛作品

01 Emoji

项目简介:

快速阅读的当下,人们愈发的喜欢用图像来代替文字,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不断更迭,原本是方便人们阅读的emoji,经常会引发人们交流上的误会。所以我们做了大量调查问卷,从性别,年龄,职业三方面,调研不同人群对emoji的使用情况,得出影响人们对emoji理解的因素。我们想通过这个产品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人群对emoji理解的偏好,让emoji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交流之中。

作者:刘梦月 / 马子懿 / 王煜淼
指导老师:陈一昕 / 周沁 / 马华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作品视频:

02 NFT对艺术家的影响

项目简介:

随着2021年NFT的爆火,新一代数字绘画艺术家也随之展现在大家面前,一个更加便捷、充满机遇的圈子等待着艺术家们的加入。为此我们将从艺术家角度,通俗易懂的解释NFT到底是什么,对艺术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江维一 / 陆琛 / 张嘉骏
指导老师:陈一昕 / 马华 / 周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作品视频:

03 画一画社区健康“三员”

项目简介:

全科规培一年来,学习到很多,和患者也交流了很多,但许多患者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还比较浅,甚至有些误解,因此,我从多家度塑造了“灭火员”“分流员”“服务员”的形象,结合三分钟的动画视频,让大家更深刻的认识全科医生的工作。

作者:奚瑶
长征医院

作品视频:

04 “碳寻”
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

项目简介:

这项设计主题旨在通过AR技术和信息可视化,将碳排放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呈现,以便更好地向大众传达碳排放相关知识。通过网页端的AR交互,用户可以了解到不同互联网使用场景下的碳排放数据信息,来促使大众关注到这些信息并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我们希望通过创意的科普手段,加强大众对互联网碳排放的意识和理解,并努力去减少碳排放的消耗。

作者:葛家骅 / 沙铭坤
指导老师:杨洁
南京艺术学院

作品视频:

05 第N次对话

项目简介:

深度学习可以使机器具备一定的人类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然而其内部通常被认为是黑匣子,我们所知甚少。该装置在语音交互技术基础上,运用数据可视化和实体装置的手段,力图表达AI“性格”形成的过程,希望能够引发关于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主体性问题的更多思考。

作者:王婧
指导老师:吴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信息艺术设计系

作品视频:

06 计划性报废
——无形的黑手

项目简介:

产品的计划性报废是社会消费陷阱的一部分,计划性报废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存在一种隐形的侵犯,作品的主题是以计划性报废从现象到过程进行MG动画设计,以此来反映计划性报废的正反面影响、揭露推动过度消费背后的 “黑手”、引起对于消费者权益和当代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思考。

作者:陈奕霏 / 杨宇
指导老师:陈一昕 / 马华 / 周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作品视频:

07 诗经之境·唱诵之声

项目简介:

作品《诗经之境》是作者通过可视化手段,对诗经古籍文本进行数据梳理、抽取信息,通过合理信息架构形成的可视化主题。作品针对诗歌文本的语意、故事、意象、情感、体验等进行可视化讲述,从不同维度:诗经写作文法的重章叠句的韵律、唱诵情感起伏的顿挫、诗句构成的意境,拓展人对于诗歌文化的感知,使人们能更直觉和直观地感受和赏析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作者:张佳帝
指导老师:吕曦
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视频:

08 《诗经》的复沓与音律

项目简介:

复沓表现在诗篇不断使用相同的句式,反复咏唱。它是《诗经》重要的艺术特质,也是构成诗歌音律的重要组成。本科普视频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沓结构转换为可视化数据,并以浅显易懂的可视化形式向观众呈现。科普视频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向观众讲述:什么是复沓;复沓的特征;复沓的分布规律;复沓的音律。本科普视频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对《诗经》复沓知识的教育与传播有一定价值。

作者:葛鑫 / 黎丽莲萍 / 银连桐 / 王竹青
指导老师:陈晓皎 / 王小松
浙江大学 艺术与考古学院

作品视频:

09 高铁车型的可视化观察

项目简介:

用可视化的方式直观的展现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对比,各国高速铁路最高时速、最大牵引功率等参数的发展变化,以及各国高速铁路车型系列的情况,介绍主要国家高速铁路车型的发展特色。

作者:戚小玉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

作品视频:

10 麦·脉

项目简介:

主要讲述了小麦食品在漫长历史下的形态变化,我们通过对小麦食品形态的相关信息进行大量的查阅与整理,将小麦食品形态的起源、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制作方式的信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高效便捷、可互动的屏幕与操作台面的形式呈现本次的设计。本次展览致力于增强展览的互动型以及趣味性,以此引起人们对当今多元的饮食社会,食物背后所表现和折射出的历史、地域差异文化问题的深思与共鸣。

作者:吕思华 / 陈苏瑶
南京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

作品视频:

11 住在中国的哺乳动物

项目简介:

我叫Moza Aurora,来自印度尼西亚,目前就读于浙江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年级。我制作的数据可视化海报是关于生活在中国的哺乳动物的。海报的目的是将科学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是生活在中国的哺乳动物)展示到图表中,这样更容易阅读和理解,也更令人兴奋。

作者:Moza Aurora
浙江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量子与前沿科技

12 “九章二号”量子计算
原型机可视化

项目简介:

本片是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制作的CG可视化短片。镜头追随着光量子的数据传输,展示了“九章二号”的主要部件及运行方式。

作者: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美丽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

作品视频:

13 “科学之美”视觉设计系列作品

项目简介:

此系列作品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教师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科学之美“海报设计作品。海报创作以中国科大作为第一单位2021年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的10篇论文为设计对象,包括化量子科学与技术、单分子探测、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等多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运用视觉设计方式对其进行科学解读与艺术表现。此系列作品的联合创作是中国科大与南艺共建“艺术与科学学术平台”的阶段性成果,是艺术与科学的学科交叉与跨界创新模式探索的一次尝试。

作者:梁琰 / 马子颂 / 刘慧 / 童芳 / 卢毅 / 陈皓 / 王建 / 陶霏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作品视频:

14 沉浸式学习系统简介

项目简介:

沉浸式学习指通过虚拟现实(VR)的沉浸式技术创造高体验和直观交互等特点的学习方式,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提供沉浸式学习的典型案例包括医学(人体解剖) 、生物(神经系统)、物理(运动之律)、数学(数学之魅)等领域。医学解剖模型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其它部分可视化模型参考中国科学技术馆中科普实体展项(如生物的神经细胞、物理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数学的莫比乌斯环等)。因为疫情原因,暂取消全国科技周的线下VR科普体验;如果疫情允许,2022年底前可通过预约进行免费体验,主要面向中学、大学生以及沉浸式学习的爱好者。

作者:李文静 / 叶心怡 / 孟启帆 / 王思宇 / 顾培蒂 / 骆岩林(指导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作品视频:

15 基于领域自定义语言的科学数据科普动画的自动构建

项目简介:

我们构想并实现了一项基于领域自定义语言的科学数据科普动画的自动构建。通过结合GUI拖拉拽等交互编辑更加契合自然语言的脚本代码,以及在交互式可视化空间和编码空间中设置可视化兴趣点,系统即可自动构建可视化科普动画,仿照拍电影时场景过渡,场景切换的手法。碳排放数据科普动画的构建展示了全球各地区碳排放详细现状;肺部手部CT医学数据科普动画的构建通过不同的渲染方式展示了各人体器官层次与细节等等。

作者:朱玉 / 王晗圣 / 高敏 / 叶顺龙 / 陈思明 / 刘日晨
南京师范大学 / 复旦大学

作品视频:

16 微观科学系列科普动画

项目简介:

《微观科学系列科普动画》包括“量子:从概念到未来技术”、“纳米:探秘未知的显微的世界”两部视频,主要围绕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世界前沿科技量子与纳米技术进行选题,采用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表现手法,将玄奥的量子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通过严谨的内容脚本、深入浅出的举例、生动通俗的可视化风格,展现量子与纳米的基本概念与阶段性应用成果,从而进一步引发观者的好奇心,本作品曾获2020年中国科学院科普优秀微视频第一名、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普微视频创意大赛三等奖。

作者:李敏敏 / 中国科学院团队
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视频:量子————从概念到未来技术

作品视频:纳米————探秘未知的显微的世界

17 异种器官移植大事纪

项目简介:

异种移植趋热,凸显供体严重短缺的全球性问题。我们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了异种器官移植近百年历史中的关键事件。我们用手术服的袖长编码了移植异种器官后病人的存活时间。穿着手术服的动物指向人类手寓意着跨物种的援助。人体结构展示了目前器官移植市场急需的四类器官,分别是心脏,肺,肝脏和肾脏。我们用不同饱和度的黑从深到浅的编码了器官等待人数的多少,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肝脏,肺和心脏。背景的五种动物,兔子,洋,黑猩猩,狒狒和猪是这些关键异种器官移植实践中用到的物种。面积大致映射了使用的频率。

作者:刘钰 / 徐宁宁 / 姜璐彦
/ 季成涛 / 俞凌云(指导老师)
西交利物浦大学

物质与星空之美

18 神奇的天眼科普动画

项目简介:

《神奇的天眼》科普微动画,共计2分44秒,采用中科院严谨化的科普文本、数字化的二维动画技术、多样化的数据展示类型、艺术化的编排设计语言,通过问题引导、寓教于乐的方式,介绍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历史地位、工作环境、工作成果、工作技术等知识,传递“国之重器”的民族感召力,“科技自信”的知识凝聚力,“科普趣味”的民众传播力,该作品曾荣获中国科学院第五届科普微视频大赛获优秀奖,在第11届国际优秀科教影视作品评选中荣获2020“中国龙奖”提名奖。

作者:李敏敏 / 中国科学院团队
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视频:

19 我们的家园
——美丽的地球

项目简介: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可以重现地球的过去、模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照片拍摄的是装置中的球屏可视化设施,它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地球上各大圈层数据的分布与演化过程,让艰深的地球系统科学知识被看见、被感知,展现科学之美、传播科学之种。

作者:单桂华 / 刘俊 / 徐涛 / 王杨 / 李晓兴 / 高阳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 美丽的化学反应

项目简介:

“美丽化学”起始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制作的原创科学传播项目,其主旨是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传递给大众。影片《美丽的化学结构》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8类美丽的化学反应,包括:金属置换,沉淀反应,化学花园,结晶过程,颜色变化,产生气体,舞动的荧光液滴,以及生成烟的化学反应。

拍摄剪辑:梁琰
化学实验:陶先刚,黄微,梁琰
(化学实验拍摄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音乐:Maxon Cinema 4D
(免版税音乐)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品视频:

21 美丽的化学结构

项目简介:

“美丽化学”起始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制作的原创科学传播项目,其主旨是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传递给大众。影片《美丽的化学结构》邀请来自上海的一个三维动画制作团队,用一个动画短片来表现他们对化学结构的印象!

创意、分子结构:梁琰
CG动画:上海映速IHDT
(材质,灯光:宗梁;动画:宗梁,刘帅,邝江俊; 后期合成:宗梁)
音乐:大悲乐队(杨若舟,魏云清)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品视频:

22 陨石撞击海面模拟
数据可视化

项目简介:

“天雷击海——陨石撞击海面模拟数据可视化” 由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制作。陨石撞击海面模拟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了“海““天”一瞬的震撼,同时帮助大众理解不同因素下陨石撞击与海啸生成的过程。

作者:刘灿 / 李彦达 / 杨昌和 / 袁晓如(指导老师)
北京大学
配音:李玥
数据: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作品视频:

23 太阳风暴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

项目简介:

太阳风暴可视化基于自主研发的GPVis可视化软件,综合运用多种可视化方法对太阳风暴模拟数据,用体绘制的方式表现传播中的太阳风暴,以流线描绘行星际磁力线,清晰直观地呈现出了太阳风暴的爆发过程。

可视化:刘俊、单桂华、高阳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作品视频:

传统与文化传承

24 HoagsOLife:
苏东坡生平可视化

项目简介:

HoagsOLife展示了我国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一生经历。从文学创作、游历经历、为官经历与饮食文化四个角度,向观众系统讲述苏轼的人生故事,展现苏轼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作者:李翊瑄 / 高天 /
石洋 / 曹楠 / 陈思明(指导老师)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PacificVis 2021可视化故事叙述大赛获奖作品

作品视频:

25 《晒盐》

项目简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晒盐,其中的洋浦晒盐技艺流传了千年。古盐田有750亩,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盐工们就地取材,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凿成无数浅浅的石槽,千年古盐田如一方方砚台错落有致的分布镶嵌在盐田周围。因这里的盐味鲜,并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盐工利用洋浦得天独厚的火山玄武岩槽、阳光、潮汐等自然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日晒制盐技艺,这里的盐洁白如霜,被称为“海石挂霜”。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技艺是非常珍贵的人类财产,这样的技艺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和珍惜。制盐的工序有:蓄海水、翻耙暴晒、收沙、铺垫、过滤、测浓度、浇卤水至石槽、刮集、阴凉干燥。制出来的盐可以食用、盐焗虾、盐焗鸡、消毒杀菌等等。

《晒盐》交互APP(Pad端)从背景、工序、用途三方面给用户介绍以及体验制盐过程,以更简单、有趣的方式表现,对内容通过插画配以简单动画的形式呈现,拉近人们与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厚重历史的距离。可以通过与屏幕的互动体验流传千年的技艺。加深人们对古老技艺的了解和认识,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林恩茹
南京艺术学院

作品视频:

26 中国历代名人迁居地图

项目简介:

在中国历代名人迁居地图可视化中,我们结合时间与空间维度,展示了中国历代任务传记数据集(CBDB)中历史人物的总体迁居情况。在可视化设计中,我们结合交互式的时间轴和地图,提供灵活的交互方式,支持调节时间与空间上的展示范围与尺度,支持用户通过概览优先,按需探索的分析模式深入展开探索。在地图上,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数据密度的采样的移动模式绘制算法,通过模式抽取算法与具有区分度的可视化设计形式,挖掘并展示用户所关注区域内最主要最重要的迁徙模式,充分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内名人的迁居趋势。

作者:罗煜楚 / 李明宣 / 李晨 / 袁晓如(指导老师)
北京大学

作品视频:

27 以典观疫
——古代疫情艺术可视化呈现

项目简介:

本作品以油纸伞为艺术主题,借助典籍中古代疫情的相关数据,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古代中国的疫情状况。借助雨势大小、转动的伞顶、大伞小伞齐心抗疫、祈福贴与茂密繁盛的树叶等形式,创新生动的呈现了历朝历代疫情发生的次数与持续时间、防疫状况与措施的演变以及防疫典籍数量的不断“枝繁叶茂”。

作者:谢馥琪 / 徐航 / 袁子越
/ 季成涛 / 俞凌云(指导老师)
西交利物浦大学可视化与人机交互实验室

作品视频:

4

28 京韵营造与传统建筑元素

项目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部分,涵盖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装饰、色彩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本作品统计分析了105座京城古今建筑及其传统元素的相关数据,通过信息可视化的表达方式,站在时代视角上俯瞰古今建筑传统元素类型及其变迁;研究背后的等级文化制度;并从对应建筑、用途、地理位置多视角展现建筑特点与京城风貌,让公众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作者:刘郁菲 / 张佳悦
北京邮电大学

29 京城秩序
——北京中轴线

项目简介:

中国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试图构建君之权“受命于天”的假象。但是,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代皇帝办公、寝居的地方,并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在左右北京城后700余年的建筑格局上,中轴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次信息图表设计从中轴线建筑群、紫禁城建筑、天坛以及城门为主要的信息,运用图解语言的方式去诉说北京城的前世今生。通过信息图表的表达方式来解读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历史文化。

作者:孙常青
武汉传媒学院

30 汉婚书·凤冠霞帔
可视化科普

项目简介: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明朝女性婚服,被认为是后世中式婚服的重要代表,也跟人们崇尚红色的喜庆、吉祥和祝福的文化心理相吻合,本作品通过对明制婚服“凤冠霞帔”的分析以及往前几朝的婚服形制演变展开讨论。

作者:易久琚
杭州银行滨江支行

31 《古琴》

项目简介: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本幅信息可视化作品从古琴的基本构造、种类、流程、指法、发声原理和琴谱解读来表现古琴的特点。在设计上采取了以线为主的图形,着重体现古琴的古典风韵。古琴主体的引线用水纹的形式,制作流程我选择用古书的形式。琴谱是最有历史感的部分,结合汉字的笔画记叙了音与琴弦的关系。整幅信息图红绿为主色调。

作者:王元
江南大学

32 功夫之咏春

项目简介:

中国功夫的博大不止停留在《双截棍》的每个音符里,不止藏匿于武侠小说的一字一句里,不止定格于每个武术电影的一帧帧画面里——它们生动而真实,隐逸而壮阔,从古而来,流淌至今。我们尝试用信息图表的形式,努力向各位还原这一幅独特且壮丽的艺术画卷,愿大家在对中国功夫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同样能和我们一样,感受到这份武术艺术送给中华民族的豪情与浪漫。

作者:潘叶娣 / 林若雨 / 张涛
陈皓(指导老师)
南京艺术学院

作品视频:

33 廓形SILHOUETEE

项目简介:

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的信息指示化设计主要意在加深对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求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接受并喜爱中国传统服饰。

作者:杨从嘉 / 王玮
中国传媒大学

新冠与生命之贵

34 流动的边界

项目简介:

人口、资源、信息、情感等的“流动”意义,与种族、权利、机制、意识等的“边界”问题,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语境下,呈现出更为错综复杂的情形。《流动的边界》运用可视化方式记录此次新冠重大疫情的不同维度数据,并用互动叙事的网页形式和隐喻修辞的视觉语言对“流动的边界”进行探讨,包含“尘埃”、“灯火”、“泪雨”、“春华”四个版块。作品尝试用艺术语言对疫情数据进行处理,打破大众对数据冷静、中立、准确的刻板印象,展开对沉浸式数据叙事体验的可视化探索。

作者:龙娟娟 / 朱钧霖 / 周薇 / 何思渊 / 刘俊暐 / 郭宇晨 / 方含 / 王瑞

作品视频:

35 百万逝者

项目简介:

以三维可视化的表达形式,还原了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突破100万的历程。结合中国水墨画,以山为意向,但这并不是真的水墨山川,而是死亡叠起的峰峦。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每日死亡人数可视化出来。“横看成岭侧成峰”,通过不同角度的切换,使繁多的数据在不同的面向呈现不同的维度。交互体验流畅,紧扣节点,是澎湃新闻三维交互可视化的一次积极突破。

作者:吕妍 / 孔家兴 / 陈良贤 / 王亚赛

作品视频:

人文与艺术科普

36 北京冬奥会运动项目
图解设计

项目简介:

本设计是把冬奥会项目分为滑雪、滑行、冰上三个大类、十五个比赛大项目。每个项目再依据其发展历史,比赛装备,比赛规则、场地,动作分析等内容,进行详细的科普图解表述。为了使项目科普图解简洁易懂、生动直观,采用了写实、概括、简化、夸张等表现手法,希望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本科普作品是让冰雪运动的装备、场地设施、竞技规则等相关知识走近大众的良好宣传形式。

作者:王瑾
北京林业大学

37 基耶斯洛斯基电影图鉴

项目简介:

该作品是一个具有艺术价值的电影导演作品的科普,以交互可视化的形式,梳理了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平执导的电影。介绍了他在电影史和艺术领域给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以及他导演作品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和美学精神。观众可以点击网页上的电影标志而看到关于电影的获奖情况、拍摄时间、种类,致敬这位国际电影艺术大师。

作品链接

作者:刘缘缘
湖南理工学院

作品视频:

科普类信息图

作品目录:

1.《大运河·文化遗产》

武文洁 / 包平坤 / 仲怡 / 沈若凡
杨洁(指导老师)
南京艺术学院

2.《昆腔信息可视化设计》

潘志鹏 / 李奕昊
蓝天宁(指导老师)
浙江理工大学

3.《解饼记》

吴武涛 / 关昊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4.《移动的N95》

宋雅琴 / 詹鑫贤 / 王薇(指导老师)
湖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