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
快速阅读的当下,人们愈发的喜欢用图像来代替文字,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不断更迭,原本是方便人们阅读的emoji,经常会引发人们交流上的误会。所以我们做了大量调查问卷,从性别,年龄,职业三方面,调研不同人群对emoji的使用情况,得出影响人们对emoji理解的因素。我们想通过这个产品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人群对emoji理解的偏好,让emoji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交流之中。
作品视频:
随着2021年NFT的爆火,新一代数字绘画艺术家也随之展现在大家面前,一个更加便捷、充满机遇的圈子等待着艺术家们的加入。为此我们将从艺术家角度,通俗易懂的解释NFT到底是什么,对艺术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作品视频:
全科规培一年来,学习到很多,和患者也交流了很多,但许多患者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还比较浅,甚至有些误解,因此,我从多家度塑造了“灭火员”“分流员”“服务员”的形象,结合三分钟的动画视频,让大家更深刻的认识全科医生的工作。
作品视频:
这项设计主题旨在通过AR技术和信息可视化,将碳排放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呈现,以便更好地向大众传达碳排放相关知识。通过网页端的AR交互,用户可以了解到不同互联网使用场景下的碳排放数据信息,来促使大众关注到这些信息并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我们希望通过创意的科普手段,加强大众对互联网碳排放的意识和理解,并努力去减少碳排放的消耗。
作品视频:
深度学习可以使机器具备一定的人类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然而其内部通常被认为是黑匣子,我们所知甚少。该装置在语音交互技术基础上,运用数据可视化和实体装置的手段,力图表达AI“性格”形成的过程,希望能够引发关于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主体性问题的更多思考。
作品视频:
产品的计划性报废是社会消费陷阱的一部分,计划性报废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存在一种隐形的侵犯,作品的主题是以计划性报废从现象到过程进行MG动画设计,以此来反映计划性报废的正反面影响、揭露推动过度消费背后的 “黑手”、引起对于消费者权益和当代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思考。
作品视频:
作品《诗经之境》是作者通过可视化手段,对诗经古籍文本进行数据梳理、抽取信息,通过合理信息架构形成的可视化主题。作品针对诗歌文本的语意、故事、意象、情感、体验等进行可视化讲述,从不同维度:诗经写作文法的重章叠句的韵律、唱诵情感起伏的顿挫、诗句构成的意境,拓展人对于诗歌文化的感知,使人们能更直觉和直观地感受和赏析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作品视频:
复沓表现在诗篇不断使用相同的句式,反复咏唱。它是《诗经》重要的艺术特质,也是构成诗歌音律的重要组成。本科普视频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沓结构转换为可视化数据,并以浅显易懂的可视化形式向观众呈现。科普视频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向观众讲述:什么是复沓;复沓的特征;复沓的分布规律;复沓的音律。本科普视频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对《诗经》复沓知识的教育与传播有一定价值。
作品视频:
用可视化的方式直观的展现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对比,各国高速铁路最高时速、最大牵引功率等参数的发展变化,以及各国高速铁路车型系列的情况,介绍主要国家高速铁路车型的发展特色。
作品视频:
主要讲述了小麦食品在漫长历史下的形态变化,我们通过对小麦食品形态的相关信息进行大量的查阅与整理,将小麦食品形态的起源、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制作方式的信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高效便捷、可互动的屏幕与操作台面的形式呈现本次的设计。本次展览致力于增强展览的互动型以及趣味性,以此引起人们对当今多元的饮食社会,食物背后所表现和折射出的历史、地域差异文化问题的深思与共鸣。
作品视频:
本片是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制作的CG可视化短片。镜头追随着光量子的数据传输,展示了“九章二号”的主要部件及运行方式。
作品视频:
此系列作品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教师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科学之美“海报设计作品。海报创作以中国科大作为第一单位2021年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的10篇论文为设计对象,包括化量子科学与技术、单分子探测、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等多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运用视觉设计方式对其进行科学解读与艺术表现。此系列作品的联合创作是中国科大与南艺共建“艺术与科学学术平台”的阶段性成果,是艺术与科学的学科交叉与跨界创新模式探索的一次尝试。
作品视频:
沉浸式学习指通过虚拟现实(VR)的沉浸式技术创造高体验和直观交互等特点的学习方式,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提供沉浸式学习的典型案例包括医学(人体解剖) 、生物(神经系统)、物理(运动之律)、数学(数学之魅)等领域。医学解剖模型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其它部分可视化模型参考中国科学技术馆中科普实体展项(如生物的神经细胞、物理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数学的莫比乌斯环等)。因为疫情原因,暂取消全国科技周的线下VR科普体验;如果疫情允许,2022年底前可通过预约进行免费体验,主要面向中学、大学生以及沉浸式学习的爱好者。
作品视频:
我们构想并实现了一项基于领域自定义语言的科学数据科普动画的自动构建。通过结合GUI拖拉拽等交互编辑更加契合自然语言的脚本代码,以及在交互式可视化空间和编码空间中设置可视化兴趣点,系统即可自动构建可视化科普动画,仿照拍电影时场景过渡,场景切换的手法。碳排放数据科普动画的构建展示了全球各地区碳排放详细现状;肺部手部CT医学数据科普动画的构建通过不同的渲染方式展示了各人体器官层次与细节等等。
作品视频:
《微观科学系列科普动画》包括“量子:从概念到未来技术”、“纳米:探秘未知的显微的世界”两部视频,主要围绕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世界前沿科技量子与纳米技术进行选题,采用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表现手法,将玄奥的量子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通过严谨的内容脚本、深入浅出的举例、生动通俗的可视化风格,展现量子与纳米的基本概念与阶段性应用成果,从而进一步引发观者的好奇心,本作品曾获2020年中国科学院科普优秀微视频第一名、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普微视频创意大赛三等奖。
作品视频:量子————从概念到未来技术
作品视频:纳米————探秘未知的显微的世界
《神奇的天眼》科普微动画,共计2分44秒,采用中科院严谨化的科普文本、数字化的二维动画技术、多样化的数据展示类型、艺术化的编排设计语言,通过问题引导、寓教于乐的方式,介绍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历史地位、工作环境、工作成果、工作技术等知识,传递“国之重器”的民族感召力,“科技自信”的知识凝聚力,“科普趣味”的民众传播力,该作品曾荣获中国科学院第五届科普微视频大赛获优秀奖,在第11届国际优秀科教影视作品评选中荣获2020“中国龙奖”提名奖。
作品视频:
“美丽化学”起始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制作的原创科学传播项目,其主旨是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传递给大众。影片《美丽的化学结构》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8类美丽的化学反应,包括:金属置换,沉淀反应,化学花园,结晶过程,颜色变化,产生气体,舞动的荧光液滴,以及生成烟的化学反应。
作品视频:
“美丽化学”起始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制作的原创科学传播项目,其主旨是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传递给大众。影片《美丽的化学结构》邀请来自上海的一个三维动画制作团队,用一个动画短片来表现他们对化学结构的印象!
作品视频:
“天雷击海——陨石撞击海面模拟数据可视化” 由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制作。陨石撞击海面模拟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了“海““天”一瞬的震撼,同时帮助大众理解不同因素下陨石撞击与海啸生成的过程。
作品视频:
太阳风暴可视化基于自主研发的GPVis可视化软件,综合运用多种可视化方法对太阳风暴模拟数据,用体绘制的方式表现传播中的太阳风暴,以流线描绘行星际磁力线,清晰直观地呈现出了太阳风暴的爆发过程。
作品视频:
HoagsOLife展示了我国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一生经历。从文学创作、游历经历、为官经历与饮食文化四个角度,向观众系统讲述苏轼的人生故事,展现苏轼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作品视频: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晒盐,其中的洋浦晒盐技艺流传了千年。古盐田有750亩,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盐工们就地取材,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凿成无数浅浅的石槽,千年古盐田如一方方砚台错落有致的分布镶嵌在盐田周围。因这里的盐味鲜,并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盐工利用洋浦得天独厚的火山玄武岩槽、阳光、潮汐等自然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日晒制盐技艺,这里的盐洁白如霜,被称为“海石挂霜”。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技艺是非常珍贵的人类财产,这样的技艺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和珍惜。制盐的工序有:蓄海水、翻耙暴晒、收沙、铺垫、过滤、测浓度、浇卤水至石槽、刮集、阴凉干燥。制出来的盐可以食用、盐焗虾、盐焗鸡、消毒杀菌等等。
《晒盐》交互APP(Pad端)从背景、工序、用途三方面给用户介绍以及体验制盐过程,以更简单、有趣的方式表现,对内容通过插画配以简单动画的形式呈现,拉近人们与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厚重历史的距离。可以通过与屏幕的互动体验流传千年的技艺。加深人们对古老技艺的了解和认识,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作品以油纸伞为艺术主题,借助典籍中古代疫情的相关数据,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古代中国的疫情状况。借助雨势大小、转动的伞顶、大伞小伞齐心抗疫、祈福贴与茂密繁盛的树叶等形式,创新生动的呈现了历朝历代疫情发生的次数与持续时间、防疫状况与措施的演变以及防疫典籍数量的不断“枝繁叶茂”。
作品视频:
中国功夫的博大不止停留在《双截棍》的每个音符里,不止藏匿于武侠小说的一字一句里,不止定格于每个武术电影的一帧帧画面里——它们生动而真实,隐逸而壮阔,从古而来,流淌至今。我们尝试用信息图表的形式,努力向各位还原这一幅独特且壮丽的艺术画卷,愿大家在对中国功夫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同样能和我们一样,感受到这份武术艺术送给中华民族的豪情与浪漫。
作品视频:
人口、资源、信息、情感等的“流动”意义,与种族、权利、机制、意识等的“边界”问题,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语境下,呈现出更为错综复杂的情形。《流动的边界》运用可视化方式记录此次新冠重大疫情的不同维度数据,并用互动叙事的网页形式和隐喻修辞的视觉语言对“流动的边界”进行探讨,包含“尘埃”、“灯火”、“泪雨”、“春华”四个版块。作品尝试用艺术语言对疫情数据进行处理,打破大众对数据冷静、中立、准确的刻板印象,展开对沉浸式数据叙事体验的可视化探索。
作品视频:
以三维可视化的表达形式,还原了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突破100万的历程。结合中国水墨画,以山为意向,但这并不是真的水墨山川,而是死亡叠起的峰峦。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每日死亡人数可视化出来。“横看成岭侧成峰”,通过不同角度的切换,使繁多的数据在不同的面向呈现不同的维度。交互体验流畅,紧扣节点,是澎湃新闻三维交互可视化的一次积极突破。
作品视频:
该作品是一个具有艺术价值的电影导演作品的科普,以交互可视化的形式,梳理了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平执导的电影。介绍了他在电影史和艺术领域给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以及他导演作品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和美学精神。观众可以点击网页上的电影标志而看到关于电影的获奖情况、拍摄时间、种类,致敬这位国际电影艺术大师。
作品链接作品视频: